一、跨境大卖发布反腐通报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这句话放在企业管理中同样值得警惕,尤其是对那些人员规模大、内部构成复杂的大企业来说,如果日常监管不到位,很容易就滋生“内鬼”。
近日,家用美体仪器品牌、亚马逊脱毛仪头部大卖Ulike所属企业,杭州由莱集团发布了文章《反腐通报,Ulike零容忍》,披露了2025年度集团内部反腐活动的最新成果。
文章内容显示,2025年,由莱集团监察部门持续深化反腐、共查处违反企业“高压线”案件9起,涉嫌刑事犯罪的12名员工被移交公安机关处理。这些员工涉及供应链采购岗、研发岗、品牌设计岗、社媒运营岗、营销岗等多个岗位,目前由莱已和他们解除合同,并列入黑名单永不录用。
Ulike发布反腐通报 图源:Ulike
在公告中,Ulike还曝光部分员工的贪腐行径,其中不少情节严重者已被法院依法判处刑事处罚。
例如,品牌设计总监李某某,在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伙同合作商抬高合同报价并据为己有,经法院审理,其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四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Ulike达人直播运营吴某某,利用职务之便伙同其家属通过篡改达人佣金比例,侵占公司费用,最终因职务侵占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5000元。
涉事员工被判刑 图源:Ulike
值得一提的是,Ulike此次反腐行动,还涉及到其海外业务。
具体来说,在Ulike公司负责海外营销的杨某,被曝在职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在公司北美营销业务开展过程终伙同他人虚构境外营销账号,后又利用该境外账户套取公司费用,涉嫌职务侵占,已被移交公安。
海外营销杨某职务侵占 图源:Ulike
二、多位跨境人被坑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近年来,跨境电商行业迎来蓬勃发展期,但行业规模扩张的同时,内部腐败与舞弊现象也在跨境电商领域屡见不鲜。这类问题并非只存在于Ulike这类头部企业,即便是一些中小型跨境公司,也可能面临类似的风险。
去年年初,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曾查处了一起侵犯商业机密案件,犯罪嫌疑人是某跨境公司家居类目产品的负责人,他掌握着公司的供应商信息、定价政策、运营数据等机密信息。
然而,在任职期间,该员工多次通过职务之便将公司的产品信息、盈利情况透露给自己家属。后来又和家属一起成立了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开始窃取原公司一些销量大且利润高的产品私自售卖,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获利超45万,给员工造成约400万的利润损失。经调查后,该员工被追究刑事责任,还被罚款175万元。
涉事员工被罚款175万元 图源:深圳市场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损害企业利益的内部行为存在不同动因,除了部分人因利欲熏心、无视企业规则为自身谋取私利外,还有一些人是受同行刻意指使,以潜伏的方式进入企业内部,其核心目的就是窃取企业机密,以进行不正当竞争。
此前,一跨境货代公司就在社群上曝光了一位“内鬼”员工的身份信息,并表示该员工在入职第二天就试图窃取公司机密客户资料以及数据库信息,被抓现行后遭到解雇,该公司也提醒各位同行,在招聘过程中要警惕此人,以免利益受损。
业内普遍认为,这位被解雇员工应该是想通过非法搜索其他公司的客户资料以及数据,报更低价格来抢订单。
盗取公司资料被辞退 图源:微信
有意思的是,除这位老板以外,不少跨境从业者也纷纷表示自己碰到过类似“内鬼”事件:
“2021年的时候遇到看一个,4000块一个月愿意来我们公司做销售……以为捡了个大便宜,谁知道人家是自己开了公司的。”
“前2个月招了操作……月底要买社保时让财务调上家公司离职证明时,发现人家是货代公司的法人。”
总而言之,员工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但总有少数不良用心者企图扰乱人才市场秩序,妨碍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跨境卖家,在紧盯业务增长的同时,还得筑牢人员筛查的防线,避免辛苦打拼的成果,栽在 “自己人” 手里。